跨代貧窮的惡性循環

打破跨代貧窮

要打破跨代貧窮的宿命,大學教育差不多是唯一的出路。很多出身貧寒的孩子其實滿懷理想,很需要大家幫助──基督教勵行會的支持者願意伸出援手。

香港的學生承受沉重的學業壓力,他們被逼過着失衡的生活,甚至會影響健康。基督教勵行會明白均衡生活的重要,因此鼓勵我們參與兒童發展基金計劃的學生多參與學術以外的活動。兒童發展基金計劃為弱勢兒童及家庭而設,向他們提供指導及支持,幫助他們打破跨代貧窮的惡性循環。

今年初,18歲的阿占*和15歲的麗斯*,與其他六名學生參與為期八周的訓練計劃,為「全城街馬」的十公里馬拉松賽事作準備。對於習慣面對書本多於劇烈運動的學生來說,這是很大的挑戰。八個星期以來,他們每周一次到運動場接受主辦單位安排的兩小時訓練。他們還需要回家繼續練習,在下一節訓練前改善體能,憑着自律達到每周的目標。

麗斯向來為學校游泳隊成員,對運動並不陌生,但跑步對她卻是新的體驗。到了訓練的尾聲,她說:「雖然賽事的跑手眾多,我仍以一小時左右完成了。我沒有想過自己可以做到,我感到很興奮,壓力大大減輕!」麗斯希望成為醫生,所以她明白壓力管理的重要,而且面對醫學院學位的激烈競爭,壓力管理尤其重要。

阿占在一小時內完成了賽事,他現在需要練習的是耐性。他自信地說:「我剛完成了中學文憑試,現在正等候成績,它將決定我能否入讀香港科技大學的工程學系。」根據全球三大最具影響力和廣泛公認的QS世界大學排名,科技大學為列亞洲第一。

麗斯和阿占決心打破家境貧窮的循環,他們的努力令我深感自豪。我有信心他們會成為香港未來的領袖。再次感謝您支持基督教勵行會,使我們可以透過兒童發展基金計劃為麗斯和阿占等學生提供指導和發展機會!

*化名

分類: 一般文章 | 發佈留言

同行難民之路

20150518

女童軍需要展現出改變社區的心才能考取銅章,最近六名女童軍和她們的母親便到訪基督教勵行會,希望了解尋求庇護人士在香港的生活。她們重走數名尋求庇護人士的掙扎之路,認識到我們怎樣幫助這些難民,從中得到很大啟發。

如你也願意同行此路,請告訴我。

基督教勵行會的難民服務中心約六成服務使用者都是回教徒,故她們的「難民之路」在清真寺開始。然後途經聖安德烈堂,不少尋求庇護人士都來此崇拜。下一站是警署,即使尋求庇護人士已飽受創傷,他們都要到警署自首,否則會因逾期居留而被捕。一行人稍後到了聯合國難民署,所有尋求庇護人士都必須到此註冊。然後,她們到了社會福利署--難民領取糧食和住屋津貼的地方。再下一站是賽馬會診所,大部分難民生病時,都會來這裏接受基本而有限的醫療護理。

然後,她們到了油麻地的兩家指定雜貨店,尋求庇護人士可以每隔十天到這些店鋪,按「點數」選擇有限的食物。然而這並非易事,他們常常因未能拿到足夠食物而要捱至下一次取食物的日子。由於他們的租金由有關機構直接支付予業主,他們無法控制繳付情況,但當租金逾期繳付,業主卻會對他們百般留難,這班女童軍便親眼目睹了他們的辛酸。到了行程終站,她們探訪瑪莉和她的16歲女兒。瑪莉也曾是女童軍,很高興能與女孩們及她們的母親見面。當她們看到瑪莉的居所如此狹小簡陋,無不感到驚訝。

母親們異口同聲表示:「我們生活在泡沫之中,從未看到世界的另一面。我們的孩子不知道其他人所要經歷的掙扎。」一名女童軍凱頓寫道:「當我走上難民之路,他們的經歷著實令我很驚愕。」另一名女童軍與其於大銀行任職的父親分享此經歷,隨後我們從他的僱主那裡收到一筆慷慨的捐款!

如你也願意同走這「難民之路」,請給我們留言。

分類: 一般文章 | 發佈留言

放馬過來!

Bin Bin is very computer literate

我們該何時開始引導發展遲緩的青少年學習生活技能?

對於在西寧市兒童福利院的兩位青少年來說,他們的行動已給我們最好的答案。他們都是「橋樑計劃」的成員,按照他倆的能力,我們另外設計了一個「實習計劃」,希望進一步協助他們由兒童院順利過渡至成人世界。

斌斌是先天性亞伯氏症候群患者,曾多次接受大大小小手術;而小周的視力受損,他亦同時有發展遲緩的問題。當他們年滿18歲便必須由西寧市兒童福利院轉至社會福利院生活。

兩位大男孩常常在午飯時間到我們的青海辦公室流連,正如一般青少年,他們都喜歡玩電腦。我們駐青海的社工發覺他們非常懂得使用電腦,於是便計劃把這「午飯的探訪」變得更有意義。

社工首先詢問他們會否樂意參與這個「實習計劃」,他倆聽見可以「上班」都非常高興!但社工們明言,工作不是鬧著玩,必須遵守規則──這包括制定每次兩小時的工作時間表、工作守則、還有衣著指引。若他們需要「告假」,必須於1天前通知職員。因為辦公室只能騰空一部電腦,他們會輪流隔日上班。

兩位孩子的工作表現超乎我們預料。斌斌很努力克服身體和智力上的重重障礙,積極學習很多技能。他擅長使用電腦,而且特別喜歡借用我們的舊數碼相機拍照。他喜歡接受新挑戰,卻經常逃避盤點物品、掃瞄文件等刻板工作。透過這「實習計劃」,斌斌的自控能力和社交能力漸漸提高,而且不再常常發脾氣。

小周的性格和斌斌相反,他是一位很有耐性、很機靈的年輕人,自我要求很高。雖然他喜歡和朋友在網上聊天,但他明白完成工作是最重要的。

此「實習計劃」在二月時完成了第一階段,斌斌和小周獲頒發嘉許證書,證明生活技能有所提升。您看他們拿著證書時展露的自信笑容,像是說:「放馬過來!」!

certcombine

分類: 一般文章, 中國 | 發佈留言

工作如奴隸──一個真實的個案

工作如奴隸──一個真實的個案

說起「奴隸」──您想到的可能是大汗淋漓搬運磚頭的苦工,但不是,我要說的個案發生在香港──富有商人,竟可強迫孤立無助的女子每天工作18小時,最後更把她「扔」到街上。作為這「文明城市」的公民,我們實在要為發生這樣的事情感到羞愧。

隨著五月一日「國際勞動節」的來臨,我們祈求所有僱主都能夠明白,家庭傭工絕不是奴隸。

Mia第一天上班便工作了18小時,往後的四年天天如是,只因遠方的家人依賴她寄錢回老家。她每天忙於打掃、做飯、洗碗、燙衫、買菜,還要照顧僱主的一對年幼子女,工作時還要把小女孩揹著。

其實Mia替這僱主工作了一年後,僱主的3位遠房親戚住進了他的家,這代表Mia需同時照顧9個人;不止於此,她的僱主還會收留非法來港生孩子的雙程證婦女。每當有孩子出生,她都要往來醫院照顧她們的需要。而當家裡有這些「客人」時,她就要把房間騰出來,晚上睡在僱主的房間裡。

Mia的僱主很好客,她經常被一早喚醒,就是為了準備宴會大餐。即使宴會弄至深夜,她也會被喚醒收拾場地。

僱主的年邁母親身體癱瘓,Mia又負責一切照顧她的工作:給她餵食、替她換尿片、洗澡。「我把她當作我自己的祖母般照顧」,她說。極度疲勞的她提出要辭職,老祖母卻懇求她留下來照顧她,Mia又暫時放棄了這個念頭。

她曾以為事情會有轉機──僱主的遠房親戚終於搬走了,一個星期後,老祖母離世,工作量減少了,但Mia對她的離世傷心欲絕。令人難過的是,她照顧的小女孩亦生病了,一個月後不幸病逝,這雙重打擊令Mia再也撐不下去了。

終於,她告訴她的僱主,因為長期缺乏休息,影響她的工作表現,她希望辭職。僅一小時後,她突然被兩位警察喚醒,並要求立即離開。她不知就裡,只更換了一套衣服,拿了她的手提電話,便被驅逐到街上。

第二天,Mia回到了她的中介公司。她翻閱印尼報章時,剛好看見基督教勵行會的外藉傭工輔導計劃的資料,立刻找我們尋求協助。我們發覺,她受僱期間一直被剝削,工資被拖欠,也沒有根據勞工法例給她放假。我們幫助她向勞資審裁處申請訴訟,向僱主追討7萬7千港元的欠薪。

讓我們祈求,Mia的案件能得到完滿的解決,真正的公義能在香港社會得到彰顯。

分類: 一般文章, 香港 | 發佈留言

我的名字是克服者

Mark 在橋樑家園

均均小時候大家都叫他「小金牛」,長大後這童年的小名卻令他覺得有點兒難為情,所以他決定要取一個適合他的英文名字 – Mark,聖經中的使徒馬可,中文也譯作「馬克」。這個「克」字正恰好代表了他的人生。

Mark是位非常聰明敏銳的年輕人。他患有嚴重腦癱,難以控制肌肉。幸而,多年前Mark的老師看到他能用腳趾把玩手提電話,知道他有能力學習寫字,對他用心栽培,於是Mark便開展了自強的旅程!

克服了重重困難,Mark現在已可純熟地用腳趾控制手提電話和電腦。他愛看書,會用腳趾翻閱書本,難題之一是需要把書本放在地上看,眼睛容易疲勞,不能長時間閱讀。他喜愛心理學,現正閱讀一本由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Sr.)寫給他兒子的書信集,此書以日記方式記錄了他的夢想和想法。

2014年,Mark由西寧兒童福利院轉往成人社會福利院的橋樑家園,要適應新生活並不容易。基督教勵行會的同工曾在小組中大聲誦讀Nick Vujicic 的書,書中講述Nick克服了嚴重的身體殘障,成為了鼓舞人心的世界知名演講者和作家。Mark和朋友都深深受到Nick的激勵。他特意寫了一封感謝信給他在西寧兒童福利院的護理員,感謝他們多年來的照顧,亦表達他對他們真摯的愛。院長閱後深受感動,更把這封信貼在兒童院的接待處!

使徒馬可曾記載一名窮寡婦將她所有的一切都奉獻在殿裏,我們的「馬可」也是同樣慷慨──他把農曆新年時得到的利是全都捐給了基督教勵行會,希望能幫助有需要的家庭!

請支持基督教勵行會,繼續幫助Mark及與他一起在橋樑計劃的朋友。此計劃為他們提供職業訓練,亦讓我們與自小被我們疼愛和照顧的孩子們保持聯繫。

分類: 一般文章 | 發佈留言

如此貧乏的生活

著名的威爾斯詩人戴維斯(W.H. Davies)曾寫道:「假如我們滿是憂慮,無暇駐足細看,這算是甚麼生活?」詩中的最後一句給了我們答案:「假如我們滿是憂慮,無暇駐足細看,這樣的生活如此貧乏。」

無奈地,本會新來港人士綜合服務計劃所服務的很多單親媽媽的確過着如此貧乏的生活,不盡的只有疲憊。我對在職母親的處境感同身受,因為在我的兒子Daniel還小的時候,我也曾工作至夜深才歸家,一整天難熬的會議令我筋疲力竭,已無力關心兒子的需要。

我們服務的家庭大多有着相同背景:單親媽媽帶着一、兩個子女,一星期工作六天甚至七天,每天12-16小時,身心俱疲。她們無時無刻擔心怎樣在這物價高昂的城市維持生計,壓力甚大。加上居住在石屎森林中的狹小窩居內,往往令家庭關係更加緊張。

數周前,又一村花園俱樂部的員工和義工帶領我們的一班孩子和母親遊覽香港濕地公園。公園座落在新界邊陲,保育、教育和遊覽設施均達國際水平,大部分人都能負擔得起的入場費,對我們的單親媽媽來說卻絕不容易。

我謹代表所有努力撫養孩子的單親媽媽,感謝又一村花園俱樂部成員的慷慨支持。如果大家也想贊助類似的活動或計劃,舒緩這些母親的生活壓力,歡迎留言與我聯絡!

分類: 一般文章, 香港 | 發佈留言

被「鎖定」的人

Antony and Rama were promised to each other while they were still children2

Antony 在年少時就被徵召上戰場,儘管國家已停止戰爭,但對人民的逼害卻沒有停止。為了生存,Antony逃離了家園。

來到香港後,Antony租了一片由豬欄改建的土地,他清理了這地方,並用廢鐵和建築廢料建造了自己的家,一住便是十年。隨着物業的發展,貪婪的業主不斷加租,不花分文便得到了巨大的收益。

兩年前,Rama來到香港與Antony結婚,雙方母親在他們還是小孩時便為他們訂下婚約。這對年輕夫婦住在Antony建設的家,等待獲安排至目的地國家。Rama將家裏打掃得井井有條,二人善於應變,熱心參與群體的事務,渴望建立自己的家庭。

可是,他們的世界在數周前翻天覆地。一個住在他們附近的好朋友在家裏燒死了,由於Antony的家是違規建築,同樣有發生火警的風險,他意識到他們正身陷險境,立即計劃返回自己的家鄉。

然而他面對一個重要問題:他是被「鎖定」的人,一旦被發現行蹤,就會立即有殺身之禍。我們的社工與這對夫婦進行輔導後,他們同意繼續在香港等待。他們已等了十年,但仍然沒有看到獲得安置的曙光。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做?

可能你和我會覺得這想法太悲觀,但Antony眼前只看到一片迷朦的將來。我無法給予他們一個答案,你們呢?

分類: 一般文章, 難民服務, 香港 | 發佈留言

榮耀的冠冕

Princess Man Man wearing her creation copy

當身患殘疾的孩子終於能夠克服身體障礙,拿起畫筆在紙上畫上第一筆,我們看見那種由心而發的自豪感,滿瀉在一張張快樂的小臉上!

西寧市兒童福利院的「小畫家」會在每周藝術班上,利用閃粉和膠水創作漂亮的作品,完成品會一一掛在福利院的牆上,這深深加強了他們的歸屬感。

而那天他們要做的是「皇冠」- 這絶對是藝術的榮耀「冠冕」!

當孩子們看到他們將要裝飾的漂亮皇冠時,他們不禁發出興奮的讚歎! 導師看着孩子們皺緊眉頭,聚精會神地為每個皇冠挑選裝飾,不由得感到驚訝。她感到更驚奇的是,當孩子戴上完成品後,他們開始互相稱讚:「噢,你真漂亮!」;「你真像個公主!」有些孩子更在房間巡遊,仰著頭來接受大家的讚賞。

三歲的文文獲選為班裏的公主。她努力地在皇冠上貼上自己選擇的貼紙,堅持「我要自己做!」她很清楚自己想做甚麼。沒有人會批評她把貼紙倒轉了,或是塗顏色塗出了界。她的製成品是一件傑作,只有文文的笑容才比它更燦爛。當文文的寄養母親來接她時,她問:「文文,誰將你變成公主了?」文文天真而自信回地答說:「我就是公主!」

每周藝術班成為了孩子的情緒和身體健康發展的重要一環。我們看到部分孩子曾有情緒波動的問題,現在他們於藝術班找到既有創意又安全的宣洩方式。

基督教勵行會有幸能成為孩子自我價值、自信和創意的建立者。正值復活節,當我們思想無私的耶穌基督為我們戴上荊棘冠冕時,希望你在禱告中也記念我們這些天真的孩子。

分類: 一般文章, 中國 | 發佈留言

生存以外

Jeffrey and his very proud father on graduation day.少數族裔家長大多只會教導子女糊口,而非出人頭地。幸而,這情況近年在香港出現了明顯的轉變,不少穆斯林女孩升讀大學,並且進入職場。這固然令人鼓舞,但卻不足以處理更廣泛的問題。

3月21日是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 – 香港的情況如何?

這問題的答案複雜而且充滿爭議。香港大部分學校和大學只會取錄能夠讀、寫和說流利中文的學生 – 大部分非華裔人士都無能為力。明愛專上學院為三名少數族裔學生打破此慣例,本會重慶大廈難民及尋求庇護人士服務中心的個案工作員Jeffrey Andrews就是其中一位。

大部分少數族裔的家長都會按要求,將孩子送入指定學校就讀,令這些孩子包括Jeffrey不能學習中文,失去入讀大學的資格,同時令他們未能融入本地華人群體。Jeffrey表示:「當我升上 中一時,老師說我可能只會中三畢業。我們大多最後會當建築工人或其他低收入的工作,因為95%的工作要求我們能讀和寫流利中文。此外,我們的教育水平低,中六至中七畢業的人可以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但有志升讀大學的人才會讀中六至中七,我們幾乎從未考慮。現時情況雖然改善,但我們是迷失的一代。」

當少數族裔無法藉教育提升自己,不少人會倚靠社會福利或參與不法活動。少數族裔群體亦應改變他們的心態,他們當初來港大多只為了賺錢後返回原居地,然而,他們的孩子卻希望留在這裏,他們已習慣了香港的多元文化社會,並且在香港居民的生活模式下成長。

明愛專上學院將於明年成為認可大學,Jeffrey計劃屆時完成學位課程。Jeffrey努力不懈、發光發熱,值得表揚!

分類: 一般文章, 香港 | 發佈留言

家傭不是奴隸

20150316_MrsC 001
18歲那年,我獲得肯德基獎學金到英國的寄宿學校升學。儘管我在那裏很安全,而且受到良好照顧,但我十分想念馬來西亞的家人和朋友,至今仍記得那思鄉和孤獨的滋味。不少離鄉別井到香港工作的外籍家庭傭工都有同樣的感受,其中有些人更處於可怕的環境中,令他們的生活苦不堪言。

香港法例規定所有外籍家庭傭工必須與僱主同住。不少向基督教勵行會求助的外籍家庭傭工都被充公了手提電話,令他們不能與外界聯絡。有些人被剝奪了法定假期及休息日,經常被逼長時間工作;有些人只能睡在公共地方如廚房地板的床墊上。為了保住工作,他們默默承受虐待,陷於絶望之中。

香港的外籍家庭傭工並非期望有安逸的生活,但是當他們沒有按合約條款得到補償,並且遭僱主漠視或遺棄,卻令他們深感氣餒。僱主有時候需要彈性處理傭工的聘用條款,但這情況卻有可能引致剝削或虐待。家傭不是奴隸,她只是辛勤工作以供養家庭。她跟我一樣都等待着發放薪金,她跟我一樣等待着與家人團聚。跟你和我一樣,她希望在晚上休息,忘記日間工作的種種憂慮。難道不就是這些簡單的事令我們能忍受工作?沒有這些基本權利,你可以繼續每天工作嗎?

香港有很多好僱主,雖然我們沒有造成這些家傭的痛苦,但我們也不能對她們被剝削和虐待的情況袖手旁觀和漠不關心。我們只有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家庭傭工,視她們就如我們一樣以工作賺取酬勞,如普通人一樣有感受和恐懼,我們才能為受虐待的家庭傭工尋求有意義的解決方法。

3月8日是國際婦女節,讓我們付出更大努力,為外籍家庭傭工爭取平等的社會地位。

分類: 香港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