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 是為了回來 : Farah Dang

「有時候並非不想讓別人知悉自己的難民身份,而是沒有一個令人安心的氛圍。我認為只要難民在社會上有平等的待遇,他們就不會再對自己身份有所質疑與掙扎。」
- Farah Dang
「去年我出席基督教勵行會難民服務中心主辦的攝影展,看到那些歷史照片,才驚覺原來年幼時所居住的啟德難民營是基督教勵行會管理的,而我竟然在難民中心做了兩年義工也不知曉!」Farah一家是越南華僑,她的父母在七十年代因北越嚴重排華而逃難到香港,入住啟德開放式難民營。1981年於香港出生的Farah,在營中渡過了童年時光,之後舉家被送往英國正式安置。想不到,她在九年前再重返香港生活,亦巧合地成為本會義工。
兜兜轉轉,又回到最初的起點。
那些年在啟德營的日子
Farah十歲前一直在啟德營生活,偶爾也會到九龍城遊玩。母親在營中經營大牌檔,主打越式及中式的食品。每天早上六時Farah就會與哥哥幫忙開檔,一個拿著煮食鍋具,另一個則拿著桌椅。吃過媽媽親手煲的豬骨粥後,她便到本會總部改建前的新秀學校上課學習。放學後她再回檔攤吃午飯,並幫忙收拾碗碟與收銀,閒時則會參加營中的手工藝與烹飪小組。
「雖然我們一家八口擠在三格床的空間,環境狹窄得清楚聽到隔鄰對話,不過我在營中認識到很多朋友,過得很快樂,這裡就像家一樣!」當Farah離開香港時,在機場哭著不要走,捨不得離開這充滿著快樂童年回憶的地方。
不願提起「我是難民」
Farah只花了三個月時間便適應了英國的生活,而學業方面更不成問題,她說要歸功於營中的良好教育,「我最初入學時的數學成績已是全班最高分,英文程度也很快跟得上!」之後她靠半工讀與獎學金完成中學及大學課程,成為特許會計師,繼而投身投資銀行工作。雖然學業事業兩得意,但Farah當時仍對難民身份耿耿於懷,「由我到英國那天開始,從未跟朋友與同事承認『我是難民』,因為擔心他們會質疑我、歧視我…...」身份認同從來都是難民面對的問題,不過經歷過種種困難障礙的她,三十歲後慢慢開放自己,到今天她已能理直氣壯道出自己的背景。
飲水思源 為難民服務
因丈夫要到香港工作,Farah就伴隨他而行,回到這個出生成長地。三年前,Farah開始上網搜尋協助難民的機構,得知我們提供有關的服務與支援,便加入本會做義工,在週末時為難民預備午膳。最近,Farah正籌備一間越南咖啡店,她打算將部份盈利捐出,援助難民群體,「難民在香港的地位低微,普遍印象較負面,所以我希望引起大眾關注,改變對難民的看法。說到底,難民都是人,應給予一個機會,我當初都因為有機會才可發揮自己!」
當初那個生活在啟德難民營的女孩,今天回到本會難民中心幫助弱勢,相信這故事也只能以二字作結──緣份。